金秋十月,步入義烏市廿三里街道的華溪谷,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搖曳,農機手操縱著收割機在田間高效穿梭,一茬茬水稻迅速完成收割、脫粒、裝車……
“今年種了800多畝單季晚稻,已收了七成多,預計平均畝產能有700公斤,比往年要高!”種糧大戶虞東紅站在田埂邊,面露喜悅。
與土地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虞東紅,是金華市遠近聞名的種糧能手。“這5年***大的感受,就是一個‘新’字。”虞東紅介紹,5年來,通過規范流轉,他逐步將種糧面積擴大到8000畝,全部由自有團隊實施精細化管理。“裝備也在不斷升級,從小型拖拉機到全自動農業機械、智慧田管系統,明年我還打算引入AI技術。我們團隊現在的三個無人機飛手,都是‘90后’,年輕人種田越來越有‘科技范’。”
“今年還有個好消息。”虞東紅說,他帶領團隊自主探索十余年的生態零添加大米終于取得成功。“我們劃出100畝試驗田,采用有機底肥、生物防治等方法,完全實現零除草劑、零化肥、零化學農藥,同時保證大米產量穩定。”盡管投入大,但產出的大米品質顯著提升,完美契合市場對高端農產品的需求。“明年計劃將生態種植面積擴大到500畝,打響‘華溪谷生態米’品牌。”虞東紅信心滿滿地說...[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