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江淮糧倉,扛牢糧食保供責任。
安徽省各地各部門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深學篤行,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良種培育,建設江淮糧倉,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進鍵”。
● 崗地變良田 種出新風景
秋高氣爽稻谷香。10月29日,泗縣草廟鎮治崗村1.3萬畝稻田喜開鐮。村民李大偉捧起一把稻粒不停地揉搓,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今年秋稻每畝收成超過1200斤,崗地終于變良田。”
“原來的崗地落差大,四周沒有水源,不是澇就是旱,秋季大豆一畝***多收成200斤。”治崗村黨總支書記劉春永告訴記者。
2020年,治崗村在縣、鎮政策幫扶下,投入項目資金1000多萬元,陸續對全村崗地實施“旱改水”和高標準農田綜合治理,將地勢高低不平的旱地,改造成高產水田。
“我們建了二級提水泵站,從新汴河提水到干渠,再通過二級提水泵站進入支渠,***終灌溉到田里。”劉春永說。
治崗村大力發展水稻種植,全村1.4萬畝土地,目前已發展水稻1.3萬畝,種植結構由“一麥一豆”變成了“一麥一稻”。
“高標準農田旱能灌、澇能排,村里人再也不用靠天吃飯,收入成倍漲。”村民高明賢坐在地頭,給自家20多畝地細細算了一筆賬:夏季小麥平均每畝收1100斤,每斤賣1.2元;水稻每畝收1200斤,每斤賣1.35元,一年兩季毛收入將近6萬元...[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