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江蘇夏收夏種的大忙之時。在南京市六合區金莊鎮,這里正在建設江蘇智能農業萬畝糧食高效高產示范核心區,改變過去傳統的種植方式,一臺臺“無人化”作業機正在水田間往返穿梭工作。農業技術融合創新,讓江蘇正在變“能人”種田為“專家”種田,大大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也解決了農村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使糧食生產全程變得越來越高智能,縮小了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建現代農業生產標準體系
江蘇省面積為10.72萬平方公里,全省人均耕地僅有0.86畝,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盡管耕地有限,但科技卻無限。”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說,近年來,江蘇大力開展作物栽培工程技術創新,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生態環保綠色化,產學研合作加速培養出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有效解決糧食生產面臨的一些問題和壓力,創出中國農業生產過程高產高效的種植新模式。
焦永安是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農機操作工,也是一名新型職業“農民”。“以前每到夏收夏種時節,從育秧到耕地再到插秧,都要幾十個人下地作業。現在,我們用上了全流程智能化農機成套裝備技術,一個人就能進行施基肥等‘九道工序’復式作業。”焦永安說。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巫建華表示,農業技術融合創新,讓江蘇正在變“能人”種田為“專家”種田,大大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也解決了農村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使糧食生產全程變得越來越高智能,縮小了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筑牢糧食安全基石,成為江蘇重中之重的“***工程”。連續10多年來,張洪程團隊牽頭,針對糧食生產現狀,組成由植保、栽培、農機等多學科專家,以及農業重點龍頭企業參與的超千人科研團隊,重點開展作物栽培工程技術領域研究與攻關,創建了水稻主產區實用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和良種良法配套種植過程標準體系,使農業生產快速向輕簡化、機械化、精準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為糧食生產持續增產增效提供了重大基礎理論與技術支撐。
這個精確定量栽培模式與實用技術體系,已連續5年被農業農村部遴選為全國農業主推技術,相繼在我國水稻主產區17個省(市、區)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
農機技術應用不再“碎片化”
“江蘇農業機械應用程度高。但是,耕地和農機應用碎片化的問題一直非常嚴重。”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姜雪忠說,糧食生產要想實現高產優質的目標,必須改變碎片化的現狀,要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業、農機、農藝的結合,大力發展現代智能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精準化、智能化、生態化,組建智慧種植產業體系。
農機專家、揚州大學教授張瑞宏表示,近年來,揚州大學聯合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和其他相關科研院所,針對我國南方多熟制地區水稻機插栽培普遍存在“苗小質弱與大田早生快發不協調、個體與群體關系不協調、前中后期生育不協調”,導致產量、品質不高不穩與多熟季節矛盾加劇等突出難題,開始新的探索與攻關。
特別是隨著北斗導航、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在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部和江蘇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揚州大學迅速開展作物栽培田間作業“無人化”生產成套技術研究與攻關,先后解決了秸稈還田、精細耕整、精準播種、自動掉頭轉彎、精確接行續行、精確對行機械除草等方面的關鍵技術難題,創建了糧食耕種管一體智能機“無人化”田間作業農機農藝融合理論與成套裝備先進技術。
“今年,我們使用無人駕駛水耕水播機,一次性作業可以完成施基肥、帶水雙軸深耕秸稈還田、起漿、平整、水播五道工序,機具能自動轉彎調頭、自動后退、自動對行上線,施肥量、播種量可以自動調節,地頭自動停肥停種,這是連續陰雨天候條件下的補充,將有效提高糧食供給的質量和效率。”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蔣紅云說。
據了解,揚州大學自主研發的耕種管一體智能機“無人化”田間作業成套裝備技術,從去年10月起開始在學校承擔的江蘇省萬畝糧食智能化高效高產示范核心區示范應用。其中,大豐大中農場通過應用,日前實產驗收攻關方平均畝產618.87公斤,***高產田塊畝產達665.18公斤,創出長江中下游稻麥兩熟地區的高產量。
而在張瑞宏看來,目前江蘇水稻、小麥平均畝產分別為550公斤左右和400公斤左右,但專家示范方水稻、小麥平均畝產已分別超過700公斤、600公斤,因此,江蘇在糧食高效高產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